新春佳節中,德學館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上街頭為民眾送祝福,送福飾,舞龍表演,感受傳統文化帶來的歡快,學習到了舞龍的技能,更深層次了解了中華文明習俗知識。


舞龍賀新是過中國年最具傳統習俗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是由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歷史所孕育出的優秀傳統民族文化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并有趨吉避兇、消災降福意義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物,黃帝一統天下后,從各個氏族各自的圖騰動物身上取其某一部分,根據想象用熊頭、馬嘴、蛇體、鹿角、魚鱗、虎掌、鷹爪、蚩尤尾綜合而成的,稱黃龍,體現各部族融合、團結的象征。并且黃帝憑借神龍升天,民間便把黃帝與龍視為一體。原始時期華夏各族盛行圖騰崇拜,軒轅一脈以龍為部族象征,久而久之,國人都自以為是龍的傳人。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詩人同時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時而低首思索,時而仰天詠嘆。在珠走玉盤級的詩句中,他把積郁在心頭的那種疑惑一瀉而出:
那遠古的初態,是誰傳告下來?
天地還未成形,憑什么來考證?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誰能分辨極限?
天氣運動,克盈無形。
如何可以識得天地?
禹用應龍。
如何溝通江海?
應龍怎樣以尾劃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經歷?
日光無處不到,
燭龍如何再照?
太陽尚未升起,
神樹為何閃耀光華?
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詩人屈原。
上面的詩句來自他的《天問》。在詩中,屈原一口氣提出了百余個問題,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傳說,他都大膽地提出了懷疑,自然,“龍”這個神物也沒逃脫他那敏銳的目光。因為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曾有應龍(一種有翼的龍)以尾劃地,為禹指出疏導洪水的路線,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蕩。
至于舞龍習俗,民間有許多解釋舞龍由來的傳說,一說是,盤古、神農、伏羲輪流掌管“鎮天之寶”——一根龍頭拐杖,以每年正月初一為換班之時。這天伏羲剛上崗,突然見五瘟童子化成一股黑氣,往人間飛奔。伏羲恐五瘟童子去作孽人間,忙將手上的龍頭拐杖往空中一拋,立時化作一條金龍,張開大口,一下就把瘟童施放的瘟疫全部吞吃。繼又逮住瘟童,將其監禁。因龍頭拐杖由玉竹制成,后來人們便照著玉竹龍的樣子,用竹子作骨架,制成內點蠟燈的火龍,自行舞弄盤旋,以消瘟免疫。另一則說,玉皇大帝有一根雕龍拐杖,因長年累月感受仙氣,活了。某日它偷偷跑下凡間作亂,殘害百姓。玉皇大帝為平民憤,派天兵天將下凡將其拿住,然后讓百姓用火焚燒,孽龍被燒得翻滾飛舞,待其只剩一口氣時,才押回天庭。從此民間有了舞龍放火的習俗。
剔除幻想的成分,這兩則傳說均反映出歷史的真實,也就是說,舞龍起源于古人用火炬祓除邪祟瘟疫的“火祓術”。在古人的觀念中,瘟疫疾病是妖邪作怪的結果,這些妖邪與猛獸一樣,害怕烈火的攻擊。所以秦漢以降年末歲初的祓禊禮中,照例有一道“煌火馳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張衡《東京賦》)的場面壯觀的儀式,后世的舞火龍之俗,正是從這種大型的舉火隊舞形式上發展而來的。迄今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有出于祓邪祛瘟、納福迎祥為目的出龍舞火儀式,也是這種“火祓術”的歷史返照。
又有人認為舞龍是遠古龍圖騰崇拜的遺存,其原始形態是人們排成逶迤的隊形,模仿龍的動作,舞動行進。這種活動稱為“舞雩”,含有祭龍、祈雨、祝禱年成等多項內涵,因古人的心目中,龍是主風雨、主谷物的神靈!吨芏Y·春官·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論語·先進》:“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因知這種活動在春秋時已經流行。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載有漢代舞龍祈雨之事,漢代畫像石上也有舞龍場景,可見漢代的舞龍是先秦“舞雩”的發展。當代農村中的舞龍活動,率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為主題,其民俗信仰與上古的“舞雩”仍舊是一脈相承的。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
由于舞龍之燈是可以各地游走,并且舞龍過程中,鑼鼓喧囂,可以制造聲勢,舞龍本身包含著祈福辟邪的要義,自然又成了當日全部活動的重頭戲。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以及舞龍燈來紀念這個日子。
在很多地方的方言中,“燈”與人丁的“丁”諧音,所以興旺人丁是舞龍的深一層寓意。中國民間有元宵節做“桔燈”(諧“吉丁”)、“添燈”(諧“添丁”)、“送燈”(諧“送丁”)、“迎花燈”(諧“迎花丁”)、“接燈”、“還燈”以及“上燈棚”、“穿燈腳”、打“點仔燈”、掛“子孫燈”、燃“照歲燈”等習俗。這些燈俗,都含有繁盛人丁,興旺家族,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求吉祈福的寓意。龍燈是“龍”與“丁”的相連。龍是中華始祖黃帝的象征,更是中華民族的圖徽,是力量的化身,龍燈也就寓意著向黃帝“乞丁”,希望自己的家里出一個“龍子”!這樣,在各地的舞龍活動中,常有一些和“龍丁”相關的程式、講究、說詞。
龍燈“盤”到子孫眾多的大戶人家,放“百子炮”;盤到小戶人家,放三只連響炮。放炮者不能將炮蹲在地上放,認為炮一蹲地,就意味著這家子孫是“泥坯子”;要將炮提在手中放,寓意“龍子”一步登天。盤到新屋落成的人家,要讓這家的婦女“摸龍須”和“龍角”,讓其小孩“鉆龍門”。盤到那些多年求子不得的婦女,往往要主人加錢加物,讓“龍”繞一繞她的身體,并讓一個小男孩騎到龍背上繞著廳堂轉一圈,扮演一番“麒麟送子”。對此,有人還作了這樣一首詩:“婦女圍龍可受胎,癡心求子亦奇哉;真龍不如紙龍好,能作麒麟送子來。”

如今,在計劃生育政策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不論生男生女都成了人生一件大喜事,龍燈送子的習俗漸漸淡去,而最初以祭祀先祖面目出現的龍燈也漸漸發展成了一種民間娛樂活動,而這,正昭顯太平盛世下的今日中國,百姓生活的其樂融融!
此文轉載自新浪博客
德學館孩子們給大家送福啦!
德學館致敬中國傳統 邂逅藝術生活
收獲滿滿的新春祝福
“身體健康”“家人平安”
“逢考必過”“事業順心”
“愛情甜蜜”“減肥成功”
2021辛丑年
福運加持的你將
心想事成 好運連連!
想了解國學幼兒私塾嗎?
快來添加德學館老師微信預約吧
德學館祝福大家新年大吉!
德學館國學幼兒私塾春季班:小班只有三個名額了!中班只有3個名額了!大班只有6個名額了!
報名電話:15574416885黃老師(微信同號)
18573246885張老師
溫馨寄語:
傳承中華傳統節日與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義務與職責。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仍延續至今。
年俗文化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團圓、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愿我們的孩子能將這些飽含濃濃親情和美好心愿的習俗牢記心中,代代相傳。